首页 > 政民互动 > 县委文件 > 正文
中共甘谷县委甘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7-07-14 15:00:00    来源:甘谷县扶贫办
中共甘谷县委 甘谷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及驻县各部门、单位:
现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甘谷县委 甘谷县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8日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精神,扎实推进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落实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为抓手,坚持借助外力与激活内力并举,瞄准既定目标不动摇,紧扣重点难点增强脱贫成效,强化使命担当推进“一号工程”,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总体目标
——实现“两个确保”。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86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内。2017年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以内。2018年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以下,确保实现整县脱贫的目标。再经两年的巩固提升,确保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高于、一接近”。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实现“十一有”、“五通”。“十一有”即:贫困村有主导产业、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扶贫互助协会、有集体经济收入、有通自然村道路、有标准化卫生室、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有幼儿园、有互助老人幸福院、有金融便民服务网点、有新村新貌。“五通”即: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安全饮水、通动力电、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实行分级负责。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要找准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帮扶措施,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切实提高扶贫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探索生态脱贫、绿色发展新路子,实现产业强、群众富、生态美,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保障贫困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水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脱贫成效为目标,探索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总结成功做法经验,提升扶贫工作整体水平。
二、认真落实精准脱贫政策,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到人
(四)实施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规范和完善全县脱贫攻坚作战图、任务书、时间表,做到贫困对象识别认定、家庭情况核实、致贫原因分析、计划措施制定、扶贫政策落实、人均收支核查、对象进出录入、台账进度记录“8个准”;村级绘制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统计、贫困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贫困人口进出动态统计“5张图”;贫困户建立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帐“3本帐”,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确保项目、资金、力量精准帮扶到位,切实提高脱贫攻坚精准管理水平。
(五)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认真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计划,大力推行整流域整片带产业开发模式,按照“川区户均两亩菜、山区人均一亩园、人均收入过万元”的目标,积极调整贫困区域种植结构,努力发展蔬菜、果椒、养殖等扎根性主导产业,解决贫困群众长远增收问题,到2020年,种养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以上。全力打造四大板块种植格局,提速推进渭河川道区百里设施蔬菜长廊建设,改造提升南北浅山区两个百里林果示范带,“十三五”末全县蔬菜面积突破3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规模达到45万亩以上。深入推进草食畜牧业产业基地和猪鸡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每年新增规模养殖场10个。加强贫困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培育,年内实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村全覆盖,每个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2017年底贫困村发展家庭农场30个以上。培育发展畜牧养殖、生态绿化、棉麻制品生产、中药材种植加工、果品蔬菜保鲜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每年扶持发展2—3个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3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倾斜支持贫困村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和市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扶贫产业品牌,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完成古坡生态旅游区建设和尖山寺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区建设,扶持发展一批旅游专业村和农家乐,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六)引导劳务输出脱贫。鼓励能人带动务工,不断培育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打造提升“维林电子装配工”、“陇原巧手”等劳务品牌。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实效,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大力推行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腾达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实现用工与就业精准对接。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免费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推行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实施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在岗务工人员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书”制度,年内实现新增“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贫困村有需求的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全面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建立健全贫困农民创业激励机制,培育创业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七)实施易地搬迁脱贫。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多种方式,加快扶贫搬迁步伐,到2017年底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应搬尽搬。支持集中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后续产业,强化对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
(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不断加大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重点公益林补偿、坡耕地综合整治、水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对贫困村的倾斜力度,201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2020年达到16%以上,全县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立。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乡村发展特色优质林果产业,鼓励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加大贫困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将贫困乡村高深山区易地搬迁后退出的坡耕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全部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范围。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草原管护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天然草原保护、草原鼠虫害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对全县27万多亩草原实行行政禁牧,对11万多亩的人工种草进行牧草良种补贴。继续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确保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大力开展贫困村国土综合治理,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和梯田建设,新修标准梯田18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480平方公里以上。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大砂沟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建设步伐,加大小砂沟、天门山等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争取力度,全面完成2016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
(九)着力加强教育脱贫。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倾斜,着力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确保到2017年实现常住人口1500人(及以上)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校,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7年,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的目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对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对全县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免保教费,持续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读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积极配合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读省市内高职院校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免除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费,落实中职一、二年级贫困学生每生每年2000元助学金的发放。
(十)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加强卫生扶贫与各项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政策内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认真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城乡孤儿等“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全覆盖项目,为以上四类人员全部办理重大疾病提前给付保险、疾病身故保险、意外伤害身故保险、意外伤害残疾保险等四类大病救助保险,解决贫困人群无钱垫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过重等因病、因灾致贫返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政策倾斜制度,门诊统筹率先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将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2017年实现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2020年实现所有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加大招录力度,充实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确保“十三五”期间每年为乡镇卫生院配备4名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卫生室执业乡村医生定额补助标准,从2016年开始,实行在岗村医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强化村医培养培训,到2017年实现贫困村村医全部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每年选派120名县级公立医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和五年以上住院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定期开展服务。落实县级医院结对帮带乡镇卫生院制度,稳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全科医生岗位激励机制,加强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采取对口帮扶和代培等形式,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度。2017年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2020年达到5名。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全县范围内特别是贫困村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全面加强贫困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深入实施贫困乡村儿童营养改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和“两癌”免费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十一)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三、四类低保对象退出后,新增对象原则上在贫困户中评定。提高农村一、二类低保标准,实现低保线和脱贫线“两线合一”。加大临时救助制度在贫困村的落实力度,稳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改善供养条件。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监测管理。认真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到2017年,实现贫困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达到95%以上的目标。
(十二)健全完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社区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磐安镇金川中心敬老院、甘谷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甘谷县儿童福利院、甘谷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甘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等重点社会福利项目建设,到2020年底实现贫困村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建立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孤儿基本生活补助统一标准。健全发现报告、应急处置、帮扶干预机制,帮助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做好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加强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救助水平,确保基本生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破除发展瓶颈制约
(十三)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建设。全力推进“6873”交通突破行动,在“十三五”期间,完成行政村通畅工程250公里、行政村村组道路及村内巷道5500公里、产业路150公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340公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310公里,新建路桥84座。大力推进客运站点建设,2016年至2017年新建292个行政村停靠点,达到“乡有等级站、村有停靠站、村村通客车”的客运网络目标。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人员、资金“三落实”,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到2020年全县农村公路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安全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大力实施兰州至天水至汉中城际铁路甘谷段、G310秦州—武山(甘谷段)、景泰—礼县公路(甘谷段)、甘谷—麦积公路(甘谷段)、陇县—榜罗公路(甘谷段)、西吉—燕子砭(甘谷段)、安口—甘谷(甘谷段)、礼辛—谢家湾、东三十铺—古坡、西三十铺—武家河等交通项目建设,构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全面推进“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大全县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防洪减灾工程、民生水利建设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力度,年内解决4乡镇38个贫困村7082户32490人的饮水基本安全问题。到2017年,建立完备的农村供水工程管护机制,农村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饮水安全农户比例达到100%。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发展光伏农业。加强农村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十四)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农村危房抗震改造,将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人户放在优先位置,提高补助标准,保证房屋质量,探索采用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四类户”基本住房安全。2016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1150户;2017年全面消除D级危房。
(十五)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一池两改三化”(垃圾池,危房和危墙改造,硬化、绿化、净化)和“五清、五改”(清垃圾、清柴堆、清粪堆、清路障、清院落,改水、改厕、改厨、改路、改圈)为重点的“环境整洁村”推进工程,实现到2020年环境整洁村全覆盖。开展以村容优美、生态秀美、庭院净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为重点的“示范村”工程建设,坚持每年打造省级示范村2—3个、市级示范村4—6个、县级示范村10—15个,以示范带动整体提升,到2020年全县创建各类示范村达到150个以上。加大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到2017年,贫困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垃圾污水处理得当,人畜科学分离,村庄基本绿化,达到村容村貌整洁目标。
(十六)加大“互联网+电子商务”扶贫力度。大力支持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三有一能”目标。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点建设,到2018年底实现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服务点全覆盖。加快建设物流配送网络,推进县级及乡镇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服务网点,到2018年实现物流、快递服务基本覆盖贫困村,到2020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全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认真落实宽带网络提速降费政策,到2016年底实现4G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贫困村有线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65%以上;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4G通信网络基本全覆盖和有线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底实现所有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与天水师范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加强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农村妇女、回乡创业青年、残疾人等各类人员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发展辣椒、花椒、苹果、麻鞋等名优特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名优特产品销售渠道,确保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
四、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十七)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加大对我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实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大幅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省、市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我县倾斜。县级财政要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财政收入当年增量的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涉农资金要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贫困村,并加大投资补助的比重。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确保扶贫资金安全。
(十八)加大金融扶贫力度。认真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严格审核把关,简化借贷流程,加强跟踪服务,确保贷款实效。发挥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作用,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贫困家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可预见的损失给予补偿。在遵循扶贫互助资金“村用、乡管、县监管”原则的前提下,按照“市级统贷、县级统还、乡镇管理、村级使用、财政贴息、滚动发展”的方式,全面实施“双助贷”工程,重点支持果树、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劳务输转及农户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方便群众就近贷款。以部分扶贫互助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撬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扩大扶贫互助资金总量,年内实现所有贫困村和部分基础较好的非贫困村全覆盖,2017年达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建立贫困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市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收益分配,以贫困户就业、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宅基地证等有价物权抵押担保贷款,保障农村群众产权收益。改进和完善各类优惠贷款贴息办法,统一贴息标准,简化贷款程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十九)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对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修复与治理、财政专项扶贫等方面的涉农资金(含基本建设基金)以及政府间帮扶资金,进行归集整合。整合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到户资金专项用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健全形成脱贫攻坚多规衔接、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破除部门条块分割,继续推进整流域整片带综合开发,以四大流域16个片带为平台,全面整合项目资金,发挥“拳头”效应,解决扶贫资金“单打一”的问题。
(二十)优化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依法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加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确权登记制度,确保2016年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确保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积极争取贫困村土地整治项目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及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并有步骤、有计划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优先支持易地搬迁迁出区宅基地复垦,复垦后的土地作为生态建设用地。在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加大在产业扶贫开发用地计划指标上,对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二十一)强化科技、文化、人才支撑。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着力推动农业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适宜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开展“百千万农技结对帮带”行动,采取“一带十”的方式,组织果业、农业、养殖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对帮带乡土人才,由乡土人才就近结对帮带贫困对象,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派驻1名科技特派员,培育4—5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000人,确保每个贫困户有1个农技明白人。加强文化扶贫,着眼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贫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一批文化惠民项目,年内实现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健全贫困村文化体育设施设备,不断提高贫困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服务保障水平。注重精神扶贫,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教育和鼓励贫困群众,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脱贫志向,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和安于贫困的消极心态。创新人才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一线岗位流动的政策体系,大力营造有利于培育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交流人才的社会环境,鼓励各类人才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积极探索有效激发人才活力的人才评价机制,树立在精准脱贫一线发现、识别和重用干部人才的鲜明导向。积极推进农村创业和技能带头人示范培训,“十三五”期间坚持每年完成培训1000人次以上。
(二十二)提高社会帮扶成效。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不断创新和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社会力量参与等帮扶机制。深化天津东丽区与我县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巩固协调中车集团对我县的定点帮扶,建立常态化协调联络机制。大力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行动”等活动。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搭建社会帮扶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调动和吸引县内外各类企业、商会、社会组织及个人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村企共建等形式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积极参与到户到人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工商联、群众团体等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各类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建立健全扶贫志愿者组织、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组织和支持各类志愿者参与扶贫调研、支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创业引领、资源开发等扶贫活动。深入开展“10·17”全国扶贫日活动,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
(二十三)推进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求,把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项任务”与宣讲“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加强贫困村社会治理、提升帮扶干部的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引导各级双联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经受锻炼、锤炼作风、提升能力,实现打造形象提升工程、能力锻造工程和德政民心工程“三大工程”与推进脱贫攻坚的互促互进。认真落实《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保障和组织管理的实施细则》,发挥“管道”和生力军作用,积极参与建档立卡和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审核工作,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提高帮扶实效,助推“1+17”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建立单位联村、干部联户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调整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双联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加强对双联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监督考核,做到贫困群众、贫困村不脱贫,双联单位不脱钩,驻村帮扶工作队不撤退。对在基层一线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双联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优先培养使用。
(二十四)加大农村“三社合一”综合改革力度。抢抓全国供销综合改革试点县机遇,坚持“社企分开、双线运行”改革思路,积极支持供销组织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关键环节,强化拓展为农服务职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坚持通过资本、土地、产业等多种途径,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贫困农民为主体,广泛吸纳致富能人、产业大户、各类人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壮大服务力量。鼓励支持参与农产品收运、贮藏、加工和销售。大力发展“供销+互联网营销”服务模式,向农民提供便捷、安全、优质的农资,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农民增收。全面提升“两点三队一园一院”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健全完善村级农民供销互助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村级供销互助合作社全覆盖。
五、加强组织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二十五)厘清督抓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首要民生来抓。县委、县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乡镇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阵地,党委书记、乡(镇)长是主要责任人,主要负责组织实施精准脱贫的各项举措,落实帮扶责任,统筹协调省、市、县等各方面社会帮扶力量;村是脱贫攻坚的前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直接责任人,重点负责贫困对象精准识别,针对致贫原因分类施策,把脱贫项目落实到户到人;选派到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引导、示范、联络、桥梁作用。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组,包户干部与贫困户要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脱贫攻坚台账,实行限期销号,把任务落实到乡(镇)、村、户、人。脱贫攻坚期内各镇领导班子原则上保持稳定,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优先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贫困村工作,加强锻炼,增长才干。
(二十六)严肃考核问责。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要立军令状”的指示精神,加大考核力度,把精准扶贫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进一步提高考核权重,注重考核结果应用。建立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台账和责任清单,完善督查制度,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通报,对落实不力的乡(镇)、部门进行责任追究,对未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并严格问责。提高脱贫指标在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的分值,实行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对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给予严肃处理。
(二十七)夯实基层基础。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认真落实向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举措,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其转变思想观念,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改变落后面貌。强化群众监督和群众评价,确保扶贫效益最大化。
(二十八)强化宣传引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宣传我县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广泛报道各乡镇、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深入挖掘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树立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


 
上一篇:《中共天水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省委第二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工作的通
下一篇:中共甘谷县委办公室 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中共甘肃省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
主办:甘谷县人民政府 承办: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甘谷县大像山镇冀城南路统办大楼二楼 邮箱:ggxxxzx@126.com 电话:0938-5622811
新闻中心 邮箱:ggxw110@163.com 电话:0938-5625345
陇ICP备09003452号     技术支持:甘肃浡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甘公网安备 62052302000005号 网站标识码:6205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