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谷概况 > 正文
甘谷县概况
时间:2018-03-17 15:22:21    来源:甘谷县人民政府


甘 谷 县 概 况
 

    一、人文历史。甘谷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以大像山石窟、毛家坪遗址、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最负盛名。
    二、地理地貌。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南接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西与天水市武山县接壤,北与定西市通渭县相连。县域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县境内地表形态主要为山地、丘陵、河谷,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中部为断陷河谷,地势平坦;南部为秦岭山脉西延石质山区,海拔较高;北部为六盘山余脉黄土梁峁沟壑区,山势较低。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镇大条梁石鼓山),相对高差1488米。
    三、行政区划。全县辖 13 镇 2 乡9个社区405 个行政村1553个自然村。城乡共 16.96 万户,总人口 63.92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万户12.82万人,农村人口12.77万户51.1万人。县域人口密度为 406 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藏、维吾尔等多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87%。
    四、气象条件。甘谷县属温带气候,气候类型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无酷暑,冬无严寒。2016年平均气温12.6°,其中极端高温36.9°,极端低温—14.9°。全年降水量365.6毫米,但分布极不均匀,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降水较多。全年日照2055.2小时,无霜期215天左右。
    五、水文信息。境内河流主要有渭河、散渡河、古坡河、西小河四条,属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河流总长131.1公里,年平均径流41060万立方米 (其中自产841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47.91秒立米(其中自产26.3秒立米)。全县地下水储量为4790.89万立方米,最大可开采量3355.31万立方米。
    六、土地资源。全县耕地面积125.88万亩,人均占有量1.97亩,基本农田面积101.65万亩,已建成梯田65.58万亩,适宜区梯田化率90%。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洋芋、高梁、糜子、谷子、大豆、蚕豆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胡麻、中药材、西瓜、蔬菜(大白菜、韭菜、水萝卜、蒜苔)、水果(苹果、梨、杏、桃、葡萄)、花椒、辣椒等。矿产资源有石灰石、花岗岩、磷矿、赤铁矿等二十多种。
    七、生态环境。甘谷光、热、水、土条件较好,树种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天然林和常用造林树种有32科44属107种81个品种,其中包括经济果种7科101属37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南部古坡镇、武家河镇、磐安镇,境内其它各地均有零星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分布。全县森林面积46.29万亩,森林蓄积量66.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5%。近五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保持在300天以上,渭河甘谷段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
    八、交通条件。距天水机场、天水高铁南站70公里,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线横贯全境,通甘、泾甘、麦甘等县际公路通达通畅,405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公路交错纵横、内联外畅的交通路网结构,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2000公里,全县客运周转量39426.22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01854.63万吨公里。
    九、国民经济。渭河川道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光照充足,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现有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17家,甘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跻身省级农业示范园,六峰工业园区纳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52亿元,增长0.9%(其中第一产业18.5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6.21亿元,下降8.7%,第三产业27.79亿元,增长4.9%)。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7.53亿元,同比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3.4%;财政总支出35.55亿元,同比增长1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1亿元,同比下降2.0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3亿元,下降25.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4亿元,同比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34.4元,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36.8元,同比增长8.9%。1.扶贫开发方面。甘谷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有195个,贫困户3.57万户,贫困人口16.62万人,贫困发生率29.5%。近四年退出贫困村53个,减少贫困人口14万多人,目前全县剩余贫困人口2.9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5.29%,所有贫困村实现了“农村D级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建制村硬化路、通自然村道路、动力电、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社、村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无线网络和集体经济收入”13个全覆盖。 2.农业发展方面。培育形成了蔬菜、果椒、养殖、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了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全县蔬菜面积28.05万亩,蔬菜产量95.82万吨,总产值16.89亿元,“甘谷辣椒”“甘谷大葱”“甘谷大白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规模化发展苹果、花椒、核桃三大果品,果园总面积51.9万亩,其中苹果33.2万亩、花椒18.7万亩,果品总产量56.29万吨,总产值18.08亿元。建成规模养殖场272个,发展畜牧龙头企业15家、养殖专业村110个,以猪、鸡为主的畜禽饲养量达到444.41万头(只),其中猪119.05万头、鸡305.03万只,牛9.18万头,羊11.1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11.75亿元。年均输转劳务11万多人次,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累计流转土地11.25万亩,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65个、龙头企业79家、家庭农场86家。3.工业经济方面。培育形成了电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工颜料、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户,平光玻璃、天宏鞋业、兴材环保等6户企业进入天水市“10强50户”行列,“大漠行”麻鞋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甘肃翔达、恒基建材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全县现有工业企业主要聚集在县城东侧的六峰工业园区,目前有入园项目22个,园区生产总值6.96亿元,园区就业人数1650人。2017年,天水市依托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平台,启动实施冀城产业园项目,规划以六峰工业园区域为中心,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十、教育卫生。甘谷崇文重教,英才辈出,自清以来,考取进士14人(其中翰林4人)、举人125人(其中文举61人)。改革开放后,甘谷是甘肃省教育大县,目前已形成了涵盖高中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59所,在校学生11.52万人,教职员工7660人,高考成绩连续18年名列天水市第一。全县现有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7个,卫生技术人员1053人,病床1866张。2017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593人,参保率97.9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648人,参保率97.3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53.03万人,参保率95.36%。新增城镇就业5956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有各类社会救助对象99393人,累计发放救助救济资金2.3亿元。
    十一、商贸物流。甘谷是丝绸古道上的商贾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继承发扬传统优势,出县跨省,走南闯北,外引内联,购销兼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县有各类市场53个,农家店、便民店、农资连锁店350个,从业人员10.6万余人,运销大户522户,中介服务组织368家。在城西区规划建设了占地2488亩的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2013年被确定为甘肃省100个重点推进项目。引进落地了甘谷浙江商贸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陇东南汽配城、甘谷客运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流通服务项目,目前入园项目达到8个,完成投资3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带动就业8000多人。发展电商企业280多家,有电商从业人员1万多人,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4亿元,2017年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县有各类市场主体17530户,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
    十二、城乡建设。按照“东西拓展、向北延伸、中心建成区集中改造配套完善”的思路,积极推进城区开发建设,实施了大像山公园、仿古文化街、冀城大酒店、南滨河路风情线、甘谷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城市主次干道13条,形成了“五纵九横”路网骨架,县城建成区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分类推进现代农业型的磐安镇、工业支撑型的六峰镇、商贸带动型的安远镇、历史文化型的礼辛镇、生态旅游型的古坡镇等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5%。
    十三、名胜古迹。甘谷境内古迹众多,发现有灰地儿、渭水峪、毛家坪等新石器、先秦时期的古遗址11处,古墓葬18处。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像山、姜维墓、天门山、尖山寺、蔡家寺、古坡草原等30多处景区景点,大像山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姜维墓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商品主要有辣椒、麻鞋、花椒、脊兽、木雕、剪纸等。规划建设了大像山文化园,配套实施游客服务中心、310国道城区过境段改造、大小沙沟明洞渡槽等一批基础建设工程,打造了集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27万元。
    十四、文化艺术。甘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馆藏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套),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有书法、美术、作家、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民间文艺等各类文化艺术团体8家,会员712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诗词2人、书法7人、作家1人、舞蹈家1人);有冀兴秦剧团、恒艺演出公司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演职人员232人,创编剧有《睢阳魂》、《姜维》、《椒乡里的麻辣事》;剧院1所,电影放映公司2家;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藏书57839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600余人。特色民间艺术有皮影、唢呐、道情、脊兽、剪纸、荷包、木雕等,其中脊兽、道情、木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五、历史名人。
  石作蜀(前519-前479),字子明,号卓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杨 阜(172年—244年),字义山,三国时曹魏名臣。
  姜 维(202年—264年),字伯约,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
  尹夫人(363年—437年) 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
  尹守贞(663年—702年) 唐武周垂拱四年(688年)进士。儒学大家。
  巩建丰(1673年—1748年),字文在、子文,号渭川、介亭,晚年自称朱圉山人,为雍正帝师,人称“关西师表”。
  李则广,生卒年不详,字旷西,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陕甘亚元。
  彭作籍,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中进士,曾任四川安岳(应为安县)知县。
  田树桢,生卒年不详,字蔚峪,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殿试二甲。选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
  王 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举。曾任山西延长、兴平及富平知县。“人品学问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王海涵(1858年—1922年),字镜潭。清光绪十四年戌子(1888年)中举,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魏鸿仪(1871年—1929年),字可庄,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宋梓(1876年—1945年),字子材,号佛乡山人。县公立中学(今甘谷一中)创始人,学校建“子材图书馆”以示纪念。
   十六、地方民俗。
  道 情 甘谷道情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盘腿而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借鉴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显的同时,弥补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独有艺术。
武 术 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
  脊 兽 甘谷脊兽为传统民间工艺,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主要有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现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2004年“甘谷脊兽”被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宫 灯 甘谷宫灯,历史悠久,古老神奇,主要流传于安远一带,灯的形状为正方形,一灯四面,灯架能开能合,装饰自如,全都采用经过漂白处理的高级丝纱为灯面,内容以古典章回小说为蓝本,绘画全部范自古今小说绣像图本,一回为一画面,维妙维肖,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
 
 
 
 

上一篇:历史沿革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甘谷县人民政府 承办: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甘谷县大像山镇冀城南路统办大楼二楼 邮箱:ggxxxzx@126.com 电话:0938-5622811
新闻中心 邮箱:ggxw110@163.com 电话:0938-5625345
陇ICP备09003452号     技术支持:甘肃浡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甘公网安备 62052302000005号 网站标识码:6205230001